芒果体育APP下载法国文化凭什么PUA全世界
发布时间:2024-08-06 06:46:54

  芒果体育本次巴黎奥运会,狠狠地输出了一波法国文化。开幕式上,文艺复兴的名画,新浪潮电影,各种元素满满,充分体现了法国艺术大国的地位。

  网飞之前曾推出顶级爆款剧——《艾米丽在巴黎》:来自芝加哥的艾米丽,是一位雄心勃勃的营销主管,她的老板收购了一家法国奢侈品营销公司后,她意外地调往巴黎工作,结交异国新朋友,开始新的恋情。

  这个剧情“汉化”过来就是,苏北安徽某土豪老板收购了上海奢侈品企业,然后土豪的女部下,调到上海工作,开启武康路网红模式。

  中国网友还把这部剧称之为“外国版《小时代》”,奈何美国老百姓就吃这套,《艾米丽在巴黎》出第二季芒果体育APP下载,老美一边说剧情俗套,一边津津有味地追剧。

  对于美国人来说,法国文化就意味着高大上,红磨坊,香槟美食,玫瑰人生。西方观众就喜欢乡下人(美国人)进城(巴黎)的古早味都市轻喜剧。

  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不懂法语,偏偏法国当局派往伦敦、跟英国人对接的大使康邦,又不会英语。1914年两国已经建立军事伙伴关系,要友好合作,签订各方面协议,可是具体办事的外交人员鸡同鸭讲,搞得很麻烦。

  法国大使康邦坚持认定“法语是天然的外交语言”,不屑于学习英语,应该是你们来迁就我,而不是我们迁就你。

  他们普遍觉得康邦完全有理,伦敦政坛的同僚都劝爱德华格雷,抽空学下外语,提高下个人知识水平。英国政客们亲法,他们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海岸度假休闲,每年待在法国的时间与待在伦敦的时间几乎差不多长。

  从路易十四时代起,学法语是欧洲有教养阶层必须get的技能点。路易十四除了对外征战外,还大力搞文化输出,法语的崇高地位持续了三四个世纪。

  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协议之一,是1648年西班牙与荷兰签订的《明斯特和约》,这份和约和其他条约一起,结束了30年战争,也确立了“主权神圣不可侵犯”的外交原则。

  《明斯特和约》有两份文件,一份荷兰德语版本,一份法语版本,然而,就是没有西班牙语版本,因为其他国家只懂法语,不懂西班牙语。要签一份国际上大家公认的条约,必须要用法语。

  虽然英国后来国力赶上,成为日不落帝国,但仍要承认法语是国际协议的标准语言。连国王也从小受法语教育,爱德华七世能说流利的法语,还向拿破仑三世夸了一通彩虹屁,说“您有一个美丽的国家”,法国如何如何浪漫精致。

  在十八十九世纪,如果一个上流社会人士不会法语,别说从政,最起码的日常生活都会有障碍。英国普通人可以不说法语,但贵族绅士们必须要说,跟外国人打交道就避不开法语,法语逐渐等同于国际化高大上。

  客观条件也迫使贵族们用法语,光荣革命的国王威廉三世来自荷兰,再往后的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的一个小邦国。外来户的君主听不懂英语,跟本国大臣们讨论政事,不得不用法语。

  近代英国上层绅士从小就跟着一个法语女教师后面学,《简爱》贫穷的女主,能在男主的罗切斯特家找到家教工作,其中最大的加分项就是她以前在修道院刻苦学习知识,会说一口正宗的法语。

  平民不学法语的,比如著名政治家潘恩,下层贫民出身。尽管他非常热爱法国大革命,亲身前往巴黎,参与斗争,成了宪法委员会的核心成员,但他一句法语也不懂,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。

  平民经商或者开工厂,赚到一笔钱,如果他立志于阶级提升,必然要请一个法语家庭教师,给子女铺好道路。法语是上流社会的入场券,不会法语,没人邀请他出席舞会party。

  1818年美国大使理查德拉什到伦敦赴任,首次参加外交官方晚宴,结果到场后,一脸懵逼。他以为,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文同种,母语都是英语,沟通肯定没问题。

  然而晚宴上,英国的绅士淑女们都说法语,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不但跟欧洲各国的外宾用法语交谈芒果体育APP下载,而且跟本国同胞之间也是说法语。

  理查德拉什在宴席上坐着冷板凳,他回家后,不禁怀疑人生,在日记里写道:“在这里,一位英国国务大臣的家里,我周围全是法国文学、法语和法国话题;还得补充一下,还有法式小菜和法国红酒!”

  法语是欧洲上层阶级的第一语言,从最东边的圣彼得堡到最西边的里斯本芒果体育APP下载,各国宫廷都能听到优雅的法语腔调。

 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登陆不列颠岛屿,不列颠受到奴役,征服者威廉贪婪地调查臣民财产,以方便进行掠夺。按照盎格鲁编年史的记载:“他要求财产清查必须彻底执行,哪怕一头公牛,一头奶牛,或者一头猪,逃脱了他的调查都不允许。”清查结果汇成的报告,有个令人胆寒的名字——《末日审判书》。

  诺曼征服后,英格兰从经济到文化全方位被踩在脚下,本地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受到打压。从行政文书到法庭审判,统统采用法语。诺曼-法兰西文化深刻改造了英国,现代某些议会程序依然留有过去的痕迹,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议会的立法案,都以法语句子“女王惟愿其如此”来结尾。

  从肉类的单词明显看出文化变迁,在本地撒克逊语的牛(cow),经过屠宰烹饪,摆上餐桌后,变成法语词源的新名词——牛肉(beef),猪(pig)变成了猪肉(pork),羊(sheep)变成了羊肉(mutton)。贵族领主和农民佃户说着不同的语言,英语是下里巴人的语言,上不了台面,优雅的诗歌散文都是法文写成,专供上流社会。

  诗人乔叟为啥在英国文学史的地位特别高?不仅因为他才高八斗,更是因为他最早用英语写作。乔叟敢嘲讽特权阶级文化习惯,不土不洋,不伦不类。

  经过漫长的不懈斗争,英格兰王国上层妥协,来自欧洲诺曼底的领主骑士们逐渐本土化,适应岛国生活。在王室跟贵族的斗争中,继《大》之后,又一部限制王权的《牛津条约》(Provisions of Oxford),不仅有拉丁文、法语版本,同时还有英语版本,这是英语地位首次获得官方承认。

  英法百年战争加速了此一进程,王室对法国作战,动员下层民众,巩固国家认同感。在议会讨论和法庭辩论中,国王命令废弃法语,改用英语,到1385年全国所有学校一律使用英语授课了。

  到14世纪中后期,沦落为底层语言三百多年的英语终于咸鱼翻生,成为官方工作语言。

  但是在很多场合,法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。毕竟英格兰在文化版图上位于穷乡僻壤,欧洲文艺中心是法国巴黎。

  文艺复兴那会儿,英格兰的贵族子弟从学校毕业后,去一趟欧洲大陆,欣赏古典艺术和历史古迹,巴黎和罗马是两个必定打卡的网红地点,这种旅为有个专门术语——“壮游”(Grand Tour)。

  英伦上流社会穿法国衣服,模仿法国时尚界的发型,购买法国奢侈品。于是阶级矛盾跟文化矛盾重叠了,英国老百姓憎恨亲法的王公大臣。

  穷人不学法语,也没钱学,商人中产阶级出于商务需要,接触法语,但没达到贵族那种熟练程度。工商业阶层通常家里收藏一本Louis Chambaud 1750版《法语语法》,以便了解法语,开拓欧洲市场。

  英国形成了圈层隔离,在贵族的社交圈子里,不只谈公务,连平常讲话都是说法语。

  在平民大众的圈层,以爱国为荣,嘲笑这种崇洋的风气。莎剧《威尼斯商人》一场恋爱戏段落,鲍西娅点评各路求婚者,她嘲讽纨绔子弟学外语邯郸学步,无论是拉丁语、法语,还是意大利语,都说得半生不熟。

  纨绔子弟热衷于模仿国外的最新时尚,但是品味低俗,看到啥就逮住啥,意大利的上衣、法国的裤子、德国的帽子,混搭在一起最后弄成沐猴而冠。

  贵妇人喜好买买买,购入法国裙装化妆品,模仿巴黎时尚。穷人偏偏说,当土鳖村妞没啥不好,俺们约翰牛质朴忠厚,不搞俗艳脂粉。

  有钱人喜好南欧的文艺复兴绘画雕塑,穷人偏偏说,实干兴邦,整那套文艺虚的,浪费社会资源。

  18世纪末的英国激进改革领袖威尔克斯宣称,亲法的达官贵人已经不知道老祖宗是谁,而人民大众才代表了真正的盎格鲁精神。

  在底层民粹浪潮的冲击下,资产阶级富人非常纠结,一方面他们乐见法国进口商品,积极跟法国抢夺海外殖民地,另一方面,他们想进入阶级上升通道,又不得不接触法语和法国文化。

  一部分贵族受到排外主义潮流影响,心态同样纠结。第四代切斯菲尔德伯爵,他按照惯例,送儿子到巴黎“壮游”,见见世面。送出去后,伯爵又焦虑了,担心儿子染上了法国人的坏习惯,怕这怕那,写了好多封信,再三告诫儿子,你是个英国人,你不能忘了自己的老祖宗,别成了“假洋鬼子”。

  但是伯爵自己的信里却把法语写得十分溜,英语句子中不断夹杂法语单词,甚至引用法国民间谚语,可见其熟练。

  文艺复兴时期,英国国王查理一世,引进欧洲先进文化,收藏拉斐尔的作品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草图,聘请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装饰白厅宫宴会厅天花板。查理资助意大利风格建筑师依理高琼斯,宫廷经常演出法国意大利戏剧。

  英国本土的艺术家,借鉴欧洲,积极参与交流活动,在文艺竞赛上,逐渐赶了上来,到19世纪的时候产出透纳等艺术家。维多利亚黄金时代,英国不仅国力昌盛,而且也成为建筑绘画方面的艺术中心,不再是没文化的约翰牛。